俺去操_男男车文各种play_欧美日韩国产福利视频_虐强迫粗暴强jnp

歡迎來到仟億達集團(股票代碼:831999)官方網站!

企業郵箱| 聯系我們| 網站地圖

服務熱線: 4000-588-578
您現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新聞資訊 > 媒體聚焦

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市場,生物質、垃圾發電迎機遇

發布日期:2016-07-11 10:27:00 瀏覽:-| 加入收藏

sw.png

日前,國家主席與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談,兩國初次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,中國計劃于2017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,并將出資200億元人民幣建立“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”。

評論:

一、中長期縮減碳排目標明確。

我國此前已存在碳排放中長期目標,此前由國務院印發的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(2014-2020年)》計劃到2020年,實現單位我國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%-45%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%左右目標,而2014年11月,中國與美國發布《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》,進一步明確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,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%左右。

二、此次共識意義主要在于時間節點確定性增強。

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為控制碳排放又一大重要手段,目前,我國已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重慶、湖北、廣東、深圳七個地區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。具體到啟動全國性市場時間點,此前,發改委氣候變化司官員曾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,將爭取在2016開始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。而2015年1月,國家發改委氣候司曾在中國經貿導刊上發表文章《關于推動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基本情況和工作思路》,闡述了碳排放交易市場建立的中長期規劃中,將2017-2020年確認為碳排放中長期規劃完善階段,計劃逐步將31個省市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范圍。

此次主席會見奧巴馬并確認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,意義首先在于由領導對相關工作完成的時間節點做出表態,并且聲明有約束力,使得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開啟時點確定性增強。另外,相較于氣候司《關于推動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基本情況和工作思路》的文章而言,此次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,相關計劃有所提前。另一方面,2014年利馬氣候會,中國計劃出資2000萬美元幫助其他國應對氣候變化,而此次計劃出資近3億美金設立“南南合作基金”,支持發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,過之前承諾,進一步體現出中國對于縮減碳排放共識的重視。

三、可再生能源行業 迎來利好。

目前,碳排放交易市場主要交易產品為排放配額與國核證自愿減排量(CCER)。對于排放配額分配,初期以免費分配為主,而對于核定的自愿減排企業,取得的CCER通過平臺出售,賣予碳排配額履約企業,用于抵銷規定比例之內的碳排放(試點地區目前規定為5%-10%)。相應CCER取得資的企業因而有望獲益。目前來看,備CCER資的行業 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行業 (風電、水電、光伏、生物、垃圾發電、沼氣)、林業等。根據我們的草根調研,我們整理了可再生能源CCER的一些數據,目前交易所CCER每噸二氧化碳當量交易價格為15-25元不等,我們以20元進行模擬測算。

相較于垃圾發電企業,實施全國性碳排放交易,生物發電企業潛在CCER對于收入貢獻彈性更好。我們整理了主要生物質發電、垃圾發電的環保上市公司潛在CCER收入對業績貢獻。另外,由于垃圾發電項目受當地垃圾清運量等影響,相同設計規模的不同項目較波動性,需注意相應風險,而環保類上市公司年內進行了較多并購重組,對2015年業績影響較大。

四、關注碳排放平臺運維、中間商。

除可再生能源企業外以外,一些有能力提供碳排放交易平臺運維服務,或作為碳排放交易中間商、做市商的公司也有潛在受益機會。有專家預計,中國未來碳排放交易市場規模有望達千億規模,另一方面,2013年,歐盟碳交易總金額為528.49億美元,而根據2014年數據顯示,歐盟碳排放占比重僅為10%,而中國占比為28%。我們認為,未來中國如形成全國性碳排放市場,市場規模將足以支撐中間商、做市商運營,未來將有可能通過賺取傭金或差價方式盈利。我們建議關注有上述戰略布局上市公司,涉及公司包括已開始著手碳資產管理公司的置信電氣,有碳捕捉與布局碳期貨交易公司的中電遠達,另外,部分環境監測類上市公司有構建運維排污權交易平臺經驗,未來有希望繼續延生到碳交易平臺構建。

以上就是仟億達對此次會話的簡單介紹,看到這里您心動了嗎?想要了解更多相關仟億達信息請點擊網站右側客服咨詢或者致電24小時服務熱線:400電話.png,仟億達竭誠為您服務!


來源:網絡

©內容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。圖文如有侵權,請留言后臺處理

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章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。轉載的目的在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其它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平臺注明的文章來源,并自負法律責任。

京公網安備 11011302005300號